摘錄自華特‧班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大眾想要散心,藝術卻要求專心。這是陳腔濫調。但仍須看看陳腐之言是否能啟開認識

電影的有利視角﹍﹍要能明察秋毫。要解說散心和專心如何相反,可以這麼說:對畫專

注的人整個人投入畫中,就像一則中國畫家的傳說所描述的,有位畫家剛完成了一幅風

景畫,隨即自我迷失在畫中;相反的,散心是藝術品潛入了大眾。關於這點,建築最足

以說明,因自古以來,建築呈現的是一種以散心和集體方式來感受的藝術品模範,故其

感受法則最是具有啟發性和教導性。



......居住是人類持久的需求,所以建築毫無蕭條沒落的跡象,建築史要比任何其他藝

術形式更為源遠流長,因此我們要瞭解藝術與大眾的關係何在,必不能忽視建築的運作

方式。感受建築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可用(居),一是可觀。更確切的講,感受方式可

以是觸覺或視覺的。如果只想到向一般遊客參觀著名紀念建築的感受態度,便會完全誤

解了感受的意義。在觸覺方面,其實並沒有任何與視覺觀看相通之處,因處覺得感受方

式並非靠專注而是靠習慣。但是就建築而言,習慣與適應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視覺

性的感受,因後者也並非用心專注,而是不經意的瀏覽。可是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感受

方式卻獲得了一種標準規範的價值意義。事實上,在歷史的重要轉型期,人類感官必須

面臨的任務向來都不僅僅以視覺管道為主,即不只以觀注的形式為主,反而需要在觸覺

感受的引導之下慢慢適應。



然而,散心的人也能逐漸適應習慣。再進一步講:很明顯,散心者在消遣的狀態下並不

能完成某些工作,除非他已經做的很習慣。經由這種散心的方式(也是藝術的目的),

藝術悄悄的向我們證實,今天我們的感受方式足以去回應新的任務了。由於單一個人常

會有拒絕工作的傾向,而目前藝術既然可以動員群眾,便試圖去解決最艱難最重要的工

作。這正是電影目前所做的。這種散心的感受之道,在現今一切藝術領域都越來越明顯

 ,這也是感受模式重大轉變的徵兆;而在電影中已找到了最佳的試驗場所,影片的震驚

 效果正符合這種型式的感受。如果電影將藝術的崇拜儀禮價值棄置於遠景處,並不只因

 電影使每個觀眾都變成了專家,也是因專家的態度已不再是勞神去專注。漆黑放映室裡

 的觀眾是檢驗者,不過這位檢驗者是在消遣。



 1935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feir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