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日本《電視冠軍》幕後製作 Cheers三月號
在日本與台灣都相當受歡迎的長壽節目《電視冠軍》,不僅突破綜藝節目的窠臼,也打破一般人對「王」的成見。哪怕再不起眼的雕蟲小技,只要做到淋漓盡致,你就是「通」,就是「王」。掌聲、榮耀與事業,都隨之而來。
《Cheers》雜誌遠赴東京,採訪《電視冠軍》幕後製作團隊,直擊拍攝現場,創下台灣媒體先例。「天生我材必有用」,《電視冠軍》所傳遞的價值,正是未來人才最需要的精神。
日本琦玉縣的熊谷運動文化公園距離東京約有1小時車程。這天清晨4點多,就開始有工作人員進進出出,10點過後,門口竟然陸陸續續停滿了一長排搬家公司的大卡車。面積22,500平方公尺的陸上競技場中,大剌剌的加油布條「目指!優勝!(朝目標邁進)」、啦啦隊美少女、小喇叭管樂隊,樣樣都不少。但是橫放在跑者起跑線上的,卻是整齊堆置的沙發、衣櫃,還有雙人床墊。
今天的比賽規則是這樣的:跑道上共有6支隊伍,每隊3名選手,分3段式接力跑完700公尺。第1、2名選手先背著20公斤的沙發、10公斤的櫃子各跑200公尺後,再由第3名選手扛著床墊跑300公尺。
最詭異又好笑的是,跑道邊竟然立著一座虎視眈眈的巨型風扇,邊轉邊颳起呼呼的風聲,像是發出挑釁:「來吧!來吧!」等著看誰能通過逆著狂風奔跑的考驗。
這到底是什麼比賽?要是放在電視上,台灣觀眾絕對不陌生。這是在日本、台灣都相當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電視冠軍》,正在舉辦第2屆「搬家王」初賽。
追求卓越的冠軍精神
每週,台灣觀眾可以透過國興衛視與緯來日本台收看,但這卻是台灣媒體第1次越洋深度採訪製作團隊,並且直擊幕後現場。
參賽6家公司中,有上一次的敗將捲土重來,在場邊握拳高喊:「這次絕對不會輸,已經加強鍛鍊了!」
第1屆「搬家王」松本引越中心(松本搬家公司)也特地到現場旁觀,8天後,他們將會跟今天的優勝者展開冠軍寶座保衛賽。
就在穿著紅色西裝的主持人深澤邦之帶頭高呼口號:「搬家包在我們身上了!」「搬!搬!搬!」之後,槍響劃過耳際,活動開始。
整個陸上競技場一共架設了15台左右的攝影機,工作人員加上選手將近100人。雖然實際比賽不超過10分鐘,但光解說、預演就花了一上午。最後,由“SAKAI”搬家公司的代表赤間英弘奪冠,只見他滿頭大汗癱倒在終點,氣喘吁吁卻掩不住驕傲大聲歡呼:「可以再來一圈!」
什麼叫作追求卓越的冠軍精神?
不管是過程中細節的嚴謹,還是為了維護專業榮譽,選手的賣力與投入,透過現場近距離目睹,那些歪斜卻奮力前進的腳步,奮戰的氣氛,都讓人深深地震撼與感動。
開播15年,化為榮耀品牌
1992年4月16日開播的《電視冠軍》,下個月就將屆滿15年,堪稱是日本最長壽的節目之一。它自播出的一開始就造成話題,1993年10月21日以「和 子職人」為比賽項目當集,創下20.1%的最高收視率,甚至超越東京電視台最具代表性的人氣節目《開運鑑定團》。
綜藝節目以競賽為主題並不稀奇,但為什麼《電視冠軍》能歷久不衰,甚至變成一種家喻戶曉的「榮耀」品牌?
雖然節目型態圍繞著「誰來爭第1」的主軸進行,但《電視冠軍》真正能撼人心弦、激發觀眾共鳴的關鍵,卻是它背後那種強調「人人都是王」的核心概念。
不論是花藝、木工、紙雕、雜技……還是很懂泡溫泉、會玩樂高積木、甚至是愛吃大胃王,再怎樣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蟲小技、冷僻領域,只要夠博學、夠專精,你就是「通」,就是「王」。誰都有機會來角逐冠軍。
彷彿各行各業的奧林匹亞運動會,《電視冠軍》透過為這些既傑出又平凡的人物加冕,向大眾所忽略的專業致敬,肯定各種多元才能的價值。
製作人:讓大家知道有趣的人!
2月2日,43歲的製作人永井宏明與37歲的導播越山進,在東京電視台接受《Cheers》雜誌獨家專訪,他們兩人目前是主導《電視冠軍》節目的靈魂人物。
永井宏明的頭髮已經半白,思索時眉頭蹙起,眼睛瞇成一條線,有點「冷面笑匠」的味道。2年多前,他從這個節目的導播升任為製作人,為進入第3代的《電視冠軍》掌舵。記者問他:「你的節目最想帶給觀眾什麼?」
永井宏明沉吟了一下回答,這一、兩年,他看到很多日本年輕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對未來沒有方向。但「每個來參加比賽的人,都是自己選擇自己的工作後,在一個狹窄而專門的領域裡『一生懸命』(日文用語,形容非常努力工作)。」
他認為,把這樣的身影、各種不為人知的行業用新的手法表現,讓觀眾知道「啊!竟然社會上有這麼有趣的人!」是非常有價值的事。
這也是儘管近年來,日本出現很多新型態的競賽節目,有些強調勝利後的高額獎賞,有些以名人或藝人登場為號召,但《電視冠軍》仍堅持把鎂光燈與榮耀歸諸於市井小民的原因。
幕後團隊,也是冠軍團隊
不過,要將這樣的理念轉化為精采、緊湊、兼具娛樂性的節目,絕非易事。《電視冠軍》厲害之處,就在善於「小題大做」,能把不起眼的技能詮釋得成就斐然,讓觀眾看完只有瞠目結舌的份,卻不會有「這算哪門子冠軍?!」的抱怨。
能做到這一步,緣於《電視冠軍》不只是個彰顯「第1名」的舞台而已,幕後整個製作小組的運作,同樣是冠軍精神的完全展現。
不管從企劃、製作、時間,《電視冠軍》在各方面投入的資源,都是少見的大手筆。每一集的製作經費超過新台幣4百萬元,平均一集製作期歷時3個月。在日本每週四晚間能夠按時播出,事實上是很多集同步進行、製作的成果。
永井宏明說,企劃團隊涵蓋電視台內、外製單位的人力,多達2、30 人。他們每天必須從各式各樣的素材中發想題目,有時候只是看到某個人、某個職業很特別,就開始設想有沒有其他人跟他一樣,能不能發展成競賽。
碰到資料不夠,或是找不到人比賽,經常得半途腰斬。「這種夭折的點子比播出的節目還要多很多,」永井宏明一邊搖頭一邊說。
點子比刁鑽,激發參賽者極限
除了競賽主題,嚴峻、刁難參賽者到匪夷所思程度的遊戲規則,向來是節目一絕。這迫使參賽者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施展出超乎平常、大大顛覆一般人認知的水準。
以「火車便當王」為例,選手必須先到指定車站,迅速瞥一眼當地的火車便當,回來擺出一模一樣的菜色。其中一名選手因為連續兩次擺錯豌豆的數目,最後只好落寞地搭電車離去。
另外一關,則是請人到每位選手面前吹一口氣,請他們憑氣味來判定剛入口的是哪種火車便當中的特殊食材。
進入決賽後,參賽者還得比一下吃便當的速度,最快的才能按鈴搶答。最難的一題是:製作單位拿出一塊淺藍色花布,用不到1秒的時間內飛過參賽者眼前,問這是哪個火車便當的包布?
總之,「就是要找到他們的極限在哪裡,」永井宏明笑著說。不過,想出這些招數前,企劃小組得自己先把各地火車便當的特徵研究清楚。他們經常得1週開兩次會,每次4、5個小時以上。
節目播出的內容,通常都是決賽階段,觀眾只看到3到6名參賽者。但實際上,他們都是在全國各地通過初審、複審,層層篩選後才出線的行家。也因為不惜展開如此繁瑣的前置 作業,才能造就電視上驚人的效果。
永井宏明回憶,參賽人數最多的一次,是「小學生地理通」。報名的小學生竟然超過100位。
造就300位冠軍,凸顯人的面貌
從1992年至今,扣除重複參賽者,節目總共創造出300多位「電視冠軍」。因為製作嚴謹,強調評審的公平、公開,鮮少出現落敗者不服的現象,倒是很多人不惜捲土重來,希望洗刷前恥,或是上屆得獎者再度接受挑戰,企圖連莊。
凸顯「人」的面貌,是《電視冠軍》節目另一項獨到之處。
它並非只主張競賽意識,靠成敗論英雄;而是細緻地在過程裡著墨,讓觀眾看見選手們的信念、熱情,考驗當下表露出的堅強或軟弱,甚至如何面對成功與挫敗。
比如選在鹿兒島舉辦的「木屋王」,當時剛好碰到颱風,選手們得在惡劣天候下帶領夥伴趕工。其中也有團隊發生成員中途離去,必須緊急換手的狀況。狂風驟雨中,人性、體力、技術的三重煎熬,寫在汗水跟雨水交雜的臉龐上,分外令人動容。
正因如此,觀眾不只記得節目的趣味,心中同時烙印下那些認真、執著的表情,所以能深受感動,激發出「有為者亦若是」的鬥志。
專才社會的縮影
電視節目猶如文化的窗口,像是一座探照燈,《電視冠軍》成功地彰顯出日本文化中的「達人」精神,映照出一個多采多姿的專才社會。
無形中,它發揮了發掘、鼓勵人才的功能,也改變很多參賽者的人生。
像17歲、高中三年級時拿下「魚通」冠軍的宮澤正之,歷任各個水族館研究員、親善大使,去年10月當上東京海洋大學的客座助教授。
在東京“ASATSU-DK”廣告公司擔任企劃的小關敦之,贏得「築地王」美譽後,也多了一個身分叫「暢銷作家」。他第3本關於東京築地市場的美食書,今年1月中文版在台灣上市。
永井宏明笑著說,如果是拉麵、蛋糕之類的事業體老闆,得獎後幾乎都是「財源滾滾」。一邊說,他還一邊耍寶地圈起大拇指跟食指,比畫出一個象徵「錢」的手勢。
《電視冠軍》在去年10月改版,識別標誌、冠軍盃、節目形態都做了更新,希望注入更多活水。於是記者不禁好奇問永井宏明:有什麼題目是他想做還沒做的?
只見永井宏明想了半天,掏出口袋裡的工作表來看。正期待他會拋出一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答案,他卻吐出兩個很平凡的字:「農夫」。「譬如要經過播種、育苗、收割,最後煮成米飯,」這種跨越階段更多、更長、更複雜的項目,是他未來最想做的嘗試。
不斷地挑戰自己,朝更高目標邁進,這是日本《電視冠軍》節目15年來最彌足珍貴的要素,所有登場的人物如是,背後的團隊亦如是。 (文/盧智芳、東京協助採訪/孫曉萍,更多內容請參考三月號Cheers雜誌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