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則新聞:

游院長在回應200顆星星反軍購的時候
以他們過去支持、現在卻反對,
他懷疑有意識型態作祟回應記者的問題

我不是一個認真的公民,對過去與現在的軍購有什麼不同完全不懂,但是我還知道一個行為『軍購』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不該同日而語。,究竟過去贊成與現在反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不同時期軍購對台灣的國家防衛有何功能性?或者是一個大哉問,我們未來的國防是以報復性建軍,讓對岸考慮戰爭爆發的投資報酬率;抑或是台灣獨立建軍所需的防衛性力量為主。

將『軍購』簡化,誰才在玩意識型態!

First Step看到『怎麼愛台?怎樣反戰?』這篇文章,才有感而發,以下是全文:

九月 24, 2004
怎麼愛台?怎樣反戰?
一位網友私下留言,大略是說中研院的院士出來「反戰」,這些人好像離台灣很遠,不太瞭解台灣。但是「反戰」又好像很有道理。聽到說台灣越來越走向極權化,是真的嗎?他覺得很迷惘。我直覺作了一點回應,寫長了點,當成一則blog如下:

老實說,我自己也覺得挺迷惘的。問題當然是困難而複雜,我們會因此迷惘,也是可以預料。不過,我們究竟有多少迷惘是因為問題本身,有多少是因為那些政治與學界的大人物的言論,堵住了我們本來還可以往清明思考上多前進幾步的可能?

當然,「院士」挺大的,有多大,你可能沒有辦法感同身受,Jerry我人在中研院可是感受強烈!

我反戰,就跟我熱愛生命與尊嚴一樣地強烈。

(這句話一定要說在前面,就跟有些人覺得要不先把「愛台灣」講幾遍,會覺得不安全一樣。在院士面前,我也要先講在前面以「明志」)

我們面對現實的複雜與困難時,總需要一些架構先去理解問題,定位問題。就好比Pro-life與Pro-choice,給了我們面對墮胎問題時兩個對立的理解架構,不管我們決定支持哪一邊,最起碼我們在這兩個立場間,是清楚知道,我們面對的是個hard choice。

Hard choice的意思是,我們在爭議中學習到,任何選項都夾帶著龐大的風險與成本。這種態勢的理解,是我們未被言明的共識。

「反戰」的另一面是什麼?「好戰」?「主戰」?「嗜戰」?有人敢這樣說嗎?有人敢反對嗎?它是絕對正確的常識,「反反戰」,還有人性嗎?還是「知識份子」嗎?

但是,妳不覺得奇怪嗎?我們現實的hard choice到哪裡去了?不幸的是,有人的對抗語言竟然是「反對軍購的人是不愛台灣、不愛國」。這在我看是「唯心論碰上唯心論」的扯爛帳,這兩種「政治正確」其實都下手難看。

反戰的人不見得反對軍購,愛台灣的人不見得支持軍購。如果我們檯面上的政學界人物真有誠意要幫助這個社會面對hard choice,讓他們更有準備去面對choice,而不是給簡單的答案,就應該停止用這種「政治正確」與「知識正確」的語言來堵死對方的空間,去扣各種「反動」的帽子,把群眾驅趕到牆角,然後餵食包裝精美的現成解答。

寒蟬效應到底哪一邊比較嚴重,見仁見智。今天如果我說:「我偏偏不愛台灣」,老實說,我馬上得到intellectual這個statue,這個statue的尺寸有多大?因你的位置而定。如果你是個後現代的政治學者,可以因此再披上一層「自由主義學者」的外套;如果你是位院士,那聽起來更會令人望之儼然,油生敬仰。

如果我說:「我偏偏不想反戰」,那我可能得到什麼樣的眼光?良知墮落的學者?御用的學者?

如果我們真的有心,要讓這社會清明地面對hard choice,要去提升社會上的公共思辯,要去打開這個新興民主國家中公民的政治選擇,那我們就應該謹慎避開這些語言伎倆。

我們要「反戰」而且「愛台」,但是這其實並無助於我們逼視「軍購問題」、如何確保生存與尊嚴的問題。我們這社會其實是有共識的,要反戰「而且」愛台;但是「政治正確」與「知識正確」卻要讓我們在不該迷惘處迷惘,在可以多去思考選擇處,舉足不前。

那們撥開這些迷障,我們真正的hard choice是什麼?老實說,我覺得面對這些真實的困擾,我們應該將焦點放在「反侵略」,而少去揮舞「反戰」與「愛台」的大旗。就像一個人可以反對美國軍隊的「侵略」伊拉克,但卻不一定甘願被籠統地跟「反戰」劃上等號。「反侵略」不像「反戰」,更能突出我們棘手必須面對的問題實況。

畢竟,我們今天不是在談台灣的軍事「擴張」,而是在談論:面對武力威脅,一個民主國家有沒有可能用解除武裝的方式,或者大量軍購的方式來保護其生存與尊嚴。

這不是支持軍購者的陷阱,也不是個「泛綠」學者的圈套。畢竟,「反侵略」不一定就要走向「支持軍購」;「愛台灣」的非戰家園支持者可以理直氣壯地「反對軍購」。

問題的關鍵應該是:什麼是「反侵略」的有效方法?「愛台」的帽子該丟掉,「不反戰」的帽子也該拔除。「支持軍購」與「反對軍購」的人都應該在這點上說理、在這點上開放被檢視。支持軍購的人請停止扯上「愛台」與「愛國」,告訴我們這樣龐大軍購在反侵略上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反對軍購的人請往後退一一步到「反侵略」上來說明你的替代方案有多有效。

把台灣描繪成越來越走向極權、走向黷武、走向新法西斯、走向更嚴厲的言論控制,是個荒謬的文化運動。知識人保持對時局的批判態度是良知與責任上的必要,但是應該要站在釐清現實的底線上前進,尤其不應該用扭曲的政治詮釋、用「知識正確」的帽子來粉飾自己的self-rightness。

學者發言,該讓民眾看清自己hard choice的複雜與責任,而不是讓他們更被語言所綑綁,這才是民主時代讀書人該有的衿持。我們這社會,有太多知識人忙於販賣路標,卻有太少的人甘願清理語言垃圾。台灣每天都在上演語言的馬戲秀。天佑台灣,觀眾保持清明,不要跟著入戲太深、跟著起舞。

九月 24, 2004 at 12:03 上午 in Thought | Permalink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feir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