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蔚然  (20040715)



郵局裡,一名大學女生在櫃台提款,局員問她有沒有帶印章,她回道:「沒有耶!」局員開玩笑地說:「耶什麼耶?」那位局員或許講話太衝,但我知道他為什麼不耐煩。



每次偷聽台灣大學生聊天的內容和語氣,或旁觀他們在校園裡玩團體遊戲,我總不免覺得他們的心智成熟度與實際年齡有不小的落差。癥結不是在於世代,「草莓族」的標籤無法解釋所有現象,更無法涵蓋所有年輕人。我記得自己仍是大學生時,我的言行舉止也是同樣幼稚和無腦。我常苦思不解:為何美國大學生看起來或聽起來較有大人模樣?直到最近才稍稍悟出道理。 數月前,我趁下課空隙坐在系館外的石臺上抽菸,剛巧走來一批人馬:兩位老師帶領著一群幼稚園兒童來台大參觀。幾個可愛的小朋友看到我紛紛叫嚷:禿頭鬼/他的鬍子好可怕喔/他的頭是顛倒的/他在抽菸,是壞人。童言無忌,我不以為忤,一逕吐舌頭做鬼臉,把一兩個較膽小的孩子嚇得倒退三四步。真正讓我不耐的,是其中一位老師對孩子們講話的腔調,幾乎每個句尾都拉得特長,到最後還略微上揚:「各位小朋友ㄡㄡㄡㄡ!你們知道這裡是什麼嗎阿阿阿阿?這裡是戲劇系一一一一!戲劇系是幹什麼的,有誰知道呢ㄦㄦㄦㄦ?對ㄟㄟㄟㄟ,就是在演戲的ㄜㄜ喔!」我明明身處校園,卻感覺像是在KTV聽某人以超響回音唱著京劇;校園裡盛開的杜鵑花要是給她這麼「ㄚㄚㄚㄚㄚ」一下,不頓時枯萎才怪。



一九八四年,我在美國堪薩斯大學校園餐廳洗碗打工時,也曾遇見老師帶著孩童參觀餐廳內部的作業流程。老師大略講解輸送帶的運作,速度雖慢但語調正常,不會讓人覺得刺耳。據我粗淺的比較,美國人教育小孩的方式是把他們當大人看待,而台灣則把晚輩視為永遠長不大的小孩,以至於在社交場合裡,美國青少年的表現過於世故,或世故得有點制式,而台灣的年輕人則顯得青澀,甚至扭扭捏捏。



或許,美國家長恨不得他們的孩子急速轉大人,是以有些小孩世故的程度讓人不敢置信。有一學期,我在堪大戲劇系製作的《卡門》歌劇裡擔任撿場。排演進度因飾演男主角的演員回家奔喪而中斷數日,直到他回來以後才重新動工。恢復排戲的第一天,那位演員落寞地站在角落等著上戲,此時一名年約七八歲的小女孩(合唱團團員)走到他面前,向他自我介紹並表達哀悼之意後,又大大方方地走回來處。看見這一幕「戲外戲」,我只能說「輸她很多」;她早熟的程度令人讚嘆之餘又覺得有點恐怖。



台灣剛好相反。那位滿嘴「阿伊嗚耶喔」的老師對小孩講話的態度正是我們長輩對待晚輩的原型:潛意識地低估對方智能,然後「紆尊降貴」,模仿他們的語氣。這就是baby talk的來源:一般人都以為是大人學小孩,其實是小孩學大人。看看大部分的兒童劇或電視上的兒童節目便可一窺端倪:演出者老是將說話的對象當成白癡而把自己搞得更加白癡。還有,那些以年輕人為訴求對象的電視廣告,哪一部不是把少年人刻畫得造型白目或腦袋缺氧?



美式教育有好有壞,我可不是在呼籲「他山之石可以攻對或攻錯」;我只想點明:以babytalk來與孩童互動的方式是有問題的。



各位家長若有空到幼稚園走一趟,看到老師在孩子們面前裝可愛時,不必吃驚,更不用轉學。到處都是baby talk,大家都在「各位小朋友ㄡㄡㄡㄡ」。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feir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