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



再談成語害人



紀蔚然  (20050127)



上週提到有些格言的意義模稜兩可(像「滾石不生苔」),以它們來形容某人時,還得說明意在褒揚或在貶抑,實在擾人不淺且浪費精神。



中文裡可以被挑剔的成語太多了,諸如「三從四德」、「三貞九烈」、「女子無才便是德」、「婦人之仁」、「女中丈夫」、「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兒志在四方」等等早就是眾人批判的箭靶;至於類似「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等陳腔濫調,應該是看了就可以忘了。



有些所謂「智慧的結晶」只是權宜說法,千萬不要當真。就以「士可殺不可辱」為例吧,與它意義相對的不是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嗎?韓信飽嚐胯下之辱的那一刻所幸沒堅持「可殺不可辱」,否則他在陰間如何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其實,一般人寧可一時受辱,也不願與世長辭。匍匐前進的韓信有想到將來的豐功偉業嗎?我深深懷疑。不要說是為了將來成大事立大業才忍受一時之辱,即使只是為了明天還能看到太陽,在暴力脅迫之下,除了忍辱我們還能怎樣?我這輩子沒跟人打過架,有嘛只是以玩笑的方式與人肉搏。大學時代,有一次我被室友夾住頸項按在地上,我呼吸困難要他放手,他要我說「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兒子」才肯罷休。聽到此,我馬上複誦一遍,並問他還要不要再聽一次,對方邊鬆手邊抱怨:「你是我碰過最快投降的。」我回他道:「反正遲早要投降的,何必浪費時間?士可辱不可殺。請我吃飯吧,老爸,你兒子餓了。」他口中喃喃直說我沒品,但我賺了一頓消夜。



有些成語漏洞百出,禁不起細究。現以最讓我納悶的「錦繡大地」為例說明,野人獻暴一番。第一次看到這個成語時,我未經思索便將其意義牢記於心:大地很美,美得有如刺繡織錦一般。後來仔細思量,總覺得這句成語分明是本末倒置。我想:先有自然,才有錦繡,這點應無疑義。既然錦繡出現於後,且錦繡之伊始不外是模仿自然的樣態,怎可後來居上反客為主,作為大地美醜的準則?「風景如畫」也是同樣的道理。英文也有類似的說法,像有人看到美景會順口說出:「It’s picture perfect﹒」(完美得有如照片)或是「Just likea postcard﹒」(跟明信片一樣美)。這種說法毫無道理:複製的怎麼可能美過真跡,原版還需要模仿的認證?諸如此類的成語俗話只是證明了人類的妄自尊大,以為人工擬像可取代渾然天成,以為「人定勝天」。



「跟明信片一樣美」的譬喻應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反映著怪誕的意識形態。人們親炙自然之際想到的卻是膺品,是家裡月曆上的照片。君不見風景區一大堆遊客從下車到上車總是透過數位相機去體會自然?真正讓這種人爽到的,不是「我終於來到這裡」,而是等回到家播放DV時,驕傲地告訴親友「我曾經去過那裡」。我從未擁有照相機,因此很難了解為何遊人會捨棄此時此刻的臨場感,而在「當下」將「當下」變換成可待追憶的未來。



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有一個愚蛋,好不容易旅遊到法國的羅浮宮,在那親眼看到「蒙娜麗莎」時,大失所望地說:「So?就這樣啊?既沒有我家牆上那張海報明亮清楚,也沒有像《達文西密碼》形容得那麼神祕,而且還不能照相,退錢退錢!」



說完,頭也不回,走到紀念品部門買一張「蒙娜麗莎」的明信片,打算回家後秀給親友看:「這一張可是羅浮宮買的勒!」



好貴的明信片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feir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